首页 资讯 正文

南靖土楼畔 梯田插秧忙

体育正文 68 0

南靖土楼畔 梯田插秧忙

南靖土楼畔 梯田插秧忙

▲梁上木雕。

◆曾氏番仔楼。

▲龙海埭美古村拥有276座古厝,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闽南古民居建筑群。

  台海网6月26日讯(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 崔晓旭 曾宇姗 文/图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罗敏 陈永福 实习生 龚(gōng)舒心 曹烨祥)“这方赈济碑刻,比族谱更懂(dǒng)华侨心。”

  林氏义庄《赈济章程》碑刻,百年前(qián)“每月(měiyuè)每户给(gěi)谷三斗”的刻痕里,如今映着游客体验“古法舂米”的身影。“肉粽香里听侨史,比课本更鲜活。”

  骑楼下的(de)肉粽第三代传人,红砖燕尾间里的乡愁感叹,如今生长(shēngzhǎng)出年轻人拥抱现代的新根系。

  近日,导报记者走访漳州多地古厝群(qún)发现,从东美村番仔楼的百年自来水系统,到白礁慈济祖宫螺旋斗拱传导的诵经余响,再到埭(dài)美古村民宿里电磁灶与柴火灶的时空重叠,这片土地(tǔdì)上古厝正以(zhèngyǐ)“修旧如旧”的智慧,经历着从“抢救性保护”到“活态传承”的蜕变。

花砖木雕(mùdiāo)里巧藏匠心密码

  夏日晌午,蝉鸣四伏,大榕树的浓荫里,碎金般的光斑(guāngbān)随叶影摇晃。75岁的曾力农和家人在客厅里悠闲地(yōuxiándì)品着茶。

  恍惚(huǎnghū)间,马六甲海峡的季风吹来,当年仅(jǐn)16岁的太爷爷,揣着(chuāizhe)家乡的红土下南洋打拼(dǎpīn),海外漂泊,最终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……“咔嚓……”挑动门帘(ménlián)声惊扰了曾力农。见到导报记者和漳州台商区文旅讲解员林艺兵到访,曾力农带着一行人探访曾氏番仔楼。

  曾力农是曾氏(céngshì)第五世孙,一家人仍居住在漳州(zhāngzhōu)东美村墩上社的曾氏番仔楼内。这座(zhèzuò)占地5300平方米的建筑群,是华侨曾振源1903年发起建造的家族(jiāzú)丰碑,历时14年建成,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大型住宅。

  建筑群的“凹”字形布局,正中间为“曾氏家庙”,以此为中心,左右两边对称有序地(dì)延伸开来,分为前(qián)、中、后三排建筑矩阵,前楼闽南古厝、中楼南洋(nányáng)楼房、后排红砖骑楼,9个院落99间房如九宫格铺展,红砖墙体与白色花岗岩(huāgǎngyán)基座间,巴洛克山花与闽南燕尾脊正进行着跨越世纪的对话(duìhuà)。

  走进番仔楼,内部(nèibù)的工艺细节(xìjié)令人叹为观止:大厅地砖上南洋进口的彩色花砖在阳光下流转光彩,虽每块图案各异(gèyì),却拼接得严丝合缝;梁柱上的木雕融合了梅兰竹菊(méilánzhújú)与西方卷草纹,鎏金漆色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;二楼阳台的铸铁栏杆,锻造出葡萄藤蔓造型,果实颗粒栩栩如生;每进大楼都有回廊和天桥相连接,下雨天来往(láiwǎng)各个房间(fángjiān)都不会淋到雨。

  更(gèng)令人称奇的是百年前的自来水系统,后花园的风力抽水机通过自来水管道将水送抵各院,天井中的“吸水石”排水系统,雨水落入石缝后可通过地下(dìxià)暗道排出,至今还能在雨季(yǔjì)发挥功效,这些精巧设计(shèjì)里藏着华侨“建厝如经商”的智慧。

  坊间传说,番仔楼(lóu)耗资白银17万两,其实远远(yuǎnyuǎn)不止。“17万两白银只是从南洋带回来建房子的(de)现银,而从南洋带回来的洋灰、瓷砖等建筑材料及运费都没有算在里面,所以总体建造(jiànzào)费用远远大于17万两。”林艺兵说。

  2013年,曾氏番仔楼被列为第八批(pī)省级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,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
番仔楼藏着(zhe)南洋风与闽南韵

  曾氏番仔(fānzǎi)(fānzǎi)楼只是漳州诸多番仔楼中(lóuzhōng)的一栋,这些“中西合璧”的番仔楼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海外舶来南洋风情(fēngqíng)融为一体,闽南的燕尾脊与哥特的尖顶,中国的石木与西方的水泥,红砖厝与舶来的骑楼,都在番仔楼中相得益彰。

  “番仔楼的(de)建筑材料多从南洋运输而来,建筑工艺上既采用了闽南传统的木结构技艺,也引入(yǐnrù)了当时海外流行的钢筋混凝土,使其坚固性和耐用性显著提升。”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高级专家、漳州市(zhāngzhōushì)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家郭永泉(guōyǒngquán)说,番仔楼历经百年风雨(fēngyǔ),依然屹立不倒(bùdào),一栋栋番仔楼的背后,就是一部部漳州华侨华人敢拼会赢的奋斗史。

  杨厝村林氏(línshì)(línshì)义庄,这座4500平方米的(de)庄园由三座并排的两进大厝组成,99间房屋沿中轴线展开,为硬山顶燕尾脊的闽南风格建筑群落。义庄的内部布局暗藏巧思(qiǎosī),正厅为施赈(zhèn)场所,两侧厢房分别为物资(wùzī)仓库与账房,后院设有(shèyǒu)碾米房与织布间,形成完整的慈善运营体系。完好保存的《林氏义庄赈济章程》碑刻上(shàng),详细记载着“每月每户给谷三斗,冬夏各给衣一套”的赈济标准。从1821年到1937年,林氏四代人坚守义庄114年,施赈范围覆盖周边20余村,其持续时间与规模在中国慈善史上堪称罕见。

  距离林氏义庄14公里外的白礁慈济祖宫,五爪龙柱在阳光下闪着金光(jīnguāng)。这座建于1150年的“闽南故宫”,建筑细节(xìjié)处处彰显皇家规制,五进大门的形制在闽南地区极为罕见,因保生大帝吴夲的神格(shéngé)突破民间建筑规制,距今已有875年的历史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。大殿穹顶以斗拱层层叠筑,形成螺旋状声学结构(jiégòu),至今仍(réng)可呈现“余音绕梁”的效果。

  万丁河蜿蜒环绕的龙海埭美古村,始建于明景泰年间(1450-1456年),已有(yǐyǒu)570余年历史。作为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闽南古民居建筑群,拥有276座(zuò)古厝,其中49座为明清时期建筑,整体布局呈严格的九宫格轴对称,遵循(zūnxún)“坐(zuò)向、选址、风格、配套(pèitào)、排水”五统一原则,体现“一张规划管五百年”的祖训智慧。建筑采用硬山式曲线燕尾脊、红砖白墙与竹编(zhúbiān)灰泥墙体,被专家称为“闽南建筑史上(shàng)的奇迹”,有“闽南周庄”之美誉。

  漳州市文旅局数据(jù)显示,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31个点,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5个点(南靖土楼、华安土楼三群两楼)、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1处3个点(南靖东溪窑、华安东溪窑、南胜窑(nánshèngyáo))、全国重点文物保(bǎo)护单位(dānwèi)27处39个点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,市县级(xiànjí)文保单位1036处,其中涉台(shètái)文物点306处,国保数量全省第二,省保、涉台文物及(jí)市县保数量均居全省第一。据不完全统计,每年超10万华侨华人回漳州寻根。

胭脂砖(zhuān)、雕花构件重现历史风貌

  然而(ránér),百年风霜(fēngshuāng)侵蚀下,古厝墙体龟裂、木梁蛀朽,青瓦覆满苔痕,加之城市化挤压其生存空间,人口外流(wàiliú)致其闲置荒废,古厝保护已刻不容缓。

  “漳州古城改造前,香港路骑楼的木质雕花构件纹样已模糊不清,以前窗棂上的‘麒麟送子’,只剩轮廓了(le)。”当年参与漳州古城修缮(xiūshàn)的工匠不禁感慨。漳州古城已有(yǒu)1300多年历史,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“枕三台、襟两河”的自然风貌、“以河为城、以桥为门(mén)”的筑城形制和“九街十三巷”的街道格局。古城内(nèi)文物古迹众多,有文庙大成殿、明代(míngdài)石牌坊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(wénwùbǎohù)单位,以及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等14处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漳州市出台的《漳州古城保护条例》明确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,将传统街巷格局、历史建筑、非遗项目等八大类对象(duìxiàng)列入保护名录;强调“修旧(xiūjiù)如旧(rújiù)”,禁止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,并(bìng)鼓励原居民参与特色产业经营,促进活态传承。

  “漳州古城的(de)建筑既有传承(chuánchéng)自中原的院落大厝,也有植根于闽南文化的骑楼(qílóu)(lóu)、竹篙厝、胭脂砖等,又融合了南洋建筑符号。”郭永泉长期致力于漳州文物建筑、历史建筑、传统街区、村落的研究、保护和设计工作,接触的古建筑已有数百座。他说,这些(zhèxiē)古建筑在当地百姓眼中,不只是一栋楼、一间厝,而是一种乡愁、一种信仰。“建筑换新的容易,保留旧的很难,无论修缮技艺如何进步(jìnbù),都(dōu)要尽量保持原有格局,保护建筑的文化底蕴不被破坏,只有这样(zhèyàng)才能保护历史。”

  埭(dài)美古村的保护要更早些。2014年龙海市就编制《埭美村保护规划》,福建省政府批复,要求严格实施“修旧如旧”原则(yuánzé),如修缮时优先使用原有红瓦(hóngwǎ)、杉木,缺失构件从周边古村收集补充。截至(jiézhì)2025年,漳州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超(chāo)1.2亿元,用于古厝修复、管网改造及生态整治。

  今年,漳州台商投资区还启动实施“五大国保三年行动”,系统(xìtǒng)推进(tuījìn)国保古厝修缮提升。漳州台商区社管局副局长(fùjúzhǎng)陈熠说(shuō),今年内将完成天一总局、白礁慈济祖宫的修缮,曾氏番仔楼修缮项目正在申报,修缮后的古厝将转化为侨文化(wénhuà)展馆、非遗工坊等文旅空间,引入创意业态,让静态遗产“活”起来。

  与此同时,漳州市政府(zhèngfǔ)将(jiāng)闽南文化(wénhuà)生态(shēngtài)保护(bǎohù)区纳入市“十四五”规划(guīhuà)纲要,出台《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〉漳州实施方案》《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〉漳州市建设提升方案(2021-2025)》等,成立古城保护开发和运营管理专班等,初步建立起市、县、乡镇、村四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网络,积极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。

古厝“穿新衣”拥抱现代生活(shēnghuó)

  红砖墙上的燕尾脊勾勒着天际线,游客陈女士在埭美古村“水云间”民宿的灶(zào)台前,跟着阿嬷翻动闽南润饼。清代木构的天花板下,现代电磁灶的蓝光与(yǔ)柴火灶的记忆重叠,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面(huàmiàn),正是漳州古厝(gǔcuò)“修缮保护为根,活化利用为魂”的生动注脚。

  在漳州古城“非遗(fēiyí)工坊”,年轻匠人将片仔癀制作技艺搬上(shàng)舞台,游客穿上蓝布衫扮演“制药学徒”,在捣药(dǎoyào)声中触摸非遗的(de)温度;杨厝村林氏义庄内,清代谷斗与织布机陈列在“义文化”展示馆,复原的施粥场景里,游客体验“古法舂米”;白礁慈济祖宫(zǔgōng),“AR寻十宝(xúnshíbǎo)”互动项目,游客扫码即(jí)见龙柱雕刻3D动态演绎。更妙的是“义仓民宿”,木格窗保留百年风貌,卫浴间却藏着智能温控系统。“功能置换而非空间破坏(pòhuài)”的策略,让古厝“穿新衣”,既留着建筑灵魂,又能拥抱现代生活。

  “前厂后店”的(de)非遗生态链,让漳州古城台湾路53家非遗店铺成了“活态博物馆”,这些老房子成为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“金厝边”。传承了三代的肉(ròu)粽店开在骑楼下,游客咬着热腾腾的肉粽,倾听古厝里的华侨往事。“比博物馆更鲜活!”店老板的感叹道破了“社区共治”模式的精髓——古城约(yuē)三分之二商铺由原住民经营,深度(shēndù)参与(cānyù)保护(bǎohù),政府租金补贴鼓励“前店后坊”,让保护从政府行为变成全民行动。数据显示(xiǎnshì),漳州古厝旅游已形成“体验经济”闭环,2024年仅漳州古城就吸引2845万人次客流,带动文旅消费20亿元。

  埭美古村则将(jiāng)迎来“低空+文旅”“沉浸式夜游”等(děng)新模式,通过船游万丁河项目,重现月港出海的历史场景,让570年的家族记忆与水乡风情在现代(xiàndài)生活中焕发新生。龙海文旅部门透露(tòulù),未来计划拓展新华东路“两街七巷”保护范围,打造第二个古城片区,联动月港海丝文化带,以“大航海”主题广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体验(tǐyàn)链。

  如今的漳州(zhāngzhōu)古厝,早已(zǎoyǐ)不是(búshì)封存记忆(jìyì)的标本。当曾振源下南洋时揣着的那块红土遇上AR眼镜里的3D古厝,红砖燕尾间的乡愁生长了新根系。“修缮是为了不让记忆褪色,活化是为了让传统生长。”漳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,从骑楼灯光到水乡桨影,这些会呼吸的古厝,用建筑语言讲述着华侨下南洋的壮阔、两岸同根(tónggēn)的深情。

南靖土楼畔 梯田插秧忙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